English

扬子江畔尽风流

1999-02-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毛力敏 陈万钧 本报记者 朱庆 我有话说

1998年12月28日,南京长江大桥迎来了她30周岁生日。

30年中,南京长江大桥这条飞架南北的巨龙,用自己的钢铁之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人民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规模宏大的铁路、公路双层式两用桥。它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专家根据长江南京段水文地质条件不能造桥的断言,开创了我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技术力量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和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大桥的建成通车,改变了沪宁、津浦铁路隔江相望的局面。30年来,百万多趟次列车和3亿多辆次汽车、近40亿吨货物从它巨龙般身躯上驶过,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0亿元以上。

到今天,南京长江大桥沐浴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通过的列车由建成初期160列,增加到260列;列车运行速度由每小时80公里,提高到每小时120公里。

对南京长江大桥的巨变,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居住在大桥两侧的当地居民。1970年桥管处在正桥和南北大小堡及公路引桥设计安装了装饰彩灯3.2万盏,但只能勾勒大桥轮廓。1989年,大桥重新安装了1044盏新型泛光装饰灯具,通过高压钠灯、荧光灯和金属卤化物射灯等不同光源的组合,每当夜幕降临后,使宛如长虹卧波的大桥主体,呈立体通明景象。据观赏者反映,它的观赏效果,可与法国埃菲尔铁塔、美国伦敦桥装饰照明媲美。

30年过去了,南京长江大桥经受了无数次洪水侵袭、轮船的冲撞和其他各种考验。经过对大桥各种技术测试,结果表明,大桥整体性良好,安全可靠,基本保持了建桥初期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适应今后不断发展的南北交通运输需要。这其中凝聚着大桥管理处几代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

大桥管理处处长孙志伦说:“一流的大桥,必须有一流的维修质量,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流的职工队伍。”在10950个日日夜夜里,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热酷暑,几代养桥人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不断改进维修作业方式,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线路设备质量。他们先后对大桥进行了数百项更新改造和完善工作,仅铁路桥钢轨近15年内就全面更换了三次,从50公斤钢轨换成60公斤重型轨,1997年为适应列车重载及提速的需要,又换成60公斤超长无缝轨,长期使用的引桥木枕也被钢筋混凝土轨枕所取代。大桥的防震性能也得到提高,桥梁的上、中、下部抗震加固项目已全面完成。

30年来,几代养桥人精心养护,严格巡查,先后发现排除行车障碍千余次,处理设备隐患万余件,防止了20多起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截至1998年12月28日,大桥铁路桥已连续6093天没有发生任何行车事故,跨入了全国铁路安全生产先进行列,分别9次、12次荣获铁道部、上海铁路局“安全优质桥管处”称号。今年他们获上海铁路局首届精神文明建设突出成果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